一朵雞樅冒八荒,
肉身傘蓋欲勾腸。
千絲結(jié)柱生生勁,
陽雨拱來連片香。

雞樅是一種美味山珍,稱之為菌中之王,為大西南所獨有特產(chǎn),由于共生關系非常復雜,至今仍無法人工培育。
雞樅菌生于夏季太陽、雨水過后的荒郊野外,田間地頭。肉肉的傘蓋脆嫩爽口,千絲萬縷的擎柱柔韌耐嚼,那湯之鮮美,堪稱世上之絕無僅有!
雞樅菌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(zhì)、脂肪,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、磷、核黃酸等物質(zhì)。其肉肥碩壯實,質(zhì)細絲白,味鮮甜脆嫩,清香可口,可與雞肉媲美,故名雞樅。
雞樅的吃法很多,可以單料為菜,還能與蔬菜、魚肉及各種珍海味搭配,可無論炒、炸、腌、煎、拌、燴、烤、燜,清蒸或做湯,其滋味都很鮮,為菌中之冠。
夏天的云南,正值雨季,各種菌菇紛紛登場,空氣里彌漫著菌子的氣味。在云南西雙版納林區(qū),各種可食的覃,品種繁多,俯拾皆是??梢钥淇浜??,別處有的,這里也有;這里有的,別處不一定有??胺Q覃類珍品的雞樅菌,別處就很少見到。山間的雞樅菌在扎堆兒破土,成為這個季節(jié)里最不可抗拒的誘惑。
雞樅,單單這個名字,就起得非同一般。我國古代有種習慣,有喜則以名物,以示不忘,周公得禾,以名其書,漢武得鼎,以名其年;孫叔勝敵,以名其號。其喜大小不齊,其示不忘一也”。雞樅之得名,乃是生長在沙地或者土質(zhì)松軟的地中白蟻窩上,當傘蓋分時,形似雞的羽毛;又因其內(nèi)部纖維結(jié)構(gòu)、香味都近似雞肉。“機”字罕見,頗為可疑,專指雞樅菌。清初詩人田雯所著《黔書》載:“雞樅菌,秋七月生淺草中,初奮地則如簽,漸如蓋移暑紛披如雞羽,故名雞,以其從士出,故名機”。雞樅質(zhì)地與盤中美味雞肉媲美,纖維松軟,嚼有彈性,細品慢回,如食雞腿,清蒸爆湯,香氣飄逸,聞之饞涎欲滴,食之勝似雞湯。既然有過“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”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只,那么,質(zhì)地堪與雞比上下的蘑菇,便自然得名雞樅,其別號日: 雞腿蘑菇。
世人皆知雞樅之美,味道鮮濃,無可比擬,贊為”菌中之王”。莊子言:“朝菌不知晦朔。“后人認為朝菌即雞樅,是國人兩千多年前就食之的一個證據(jù)?!侗静菥V目》載:“益胃清神治痔”,“雞菌,南人謂雞,皆言其味似之也。"重在說雞樅的功效。明代才子楊慎在流放云南期間,被各種菌物滋養(yǎng)肚腸,也安撫了惆悵的心情。“海上天風吹玉芝,樵童睡熟不曾知,仙翁近住華陽洞,分得瓊英一兩枝。"他把雞樅菌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,其質(zhì)地細膩,兼具脆、香、鮮、甜等風味特色,一次品嘗,終生難忘。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文人趙置在《路南食雞樅》中盛贊:“老饕驚嘆得未有,異哉此雞是何族?無骨乃有皮,無血乃有肉。鮮于錦雉膏,腴于錦雀腹。只有嬰兒膚比嫩,轉(zhuǎn)覺婦子乳猶俗”。將雞樅的色、香味、形都夸贊得無以復加。作家汪曾祺在昆明住過七年,難忘昆明吃菌,“雨季一到,諸菌皆出,空氣里一片菌子氣味”,最常見的莫非牛肝菌和青頭菌,最名貴的則是雞樅,他在《菌小譜》追憶:“雞樅菌菌蓋小而菌把粗長,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。雞樅是菌中之王。味道如何?真難比方。可以說這是植物雞。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,但雞肉粗而菌肉細膩,且雞肉無此特殊的菌子香氣”。雞樅乃山林野菌,能登上大雅之堂,得到如此多文人的筆墨之贊,在諸多云南山珍中是無出其右了。
清末文人阿瑛在《旅滇聞見錄》中寫道: 明熹宗朱由校最愛吃云南雞樅,每年雨季,皇上的親信大臣專門到云南做好安排,每天將現(xiàn)采集的鮮雞樅收在一起,有專人通過各地的驛站飛馬向京中傳送,大有楊貴妃吃鮮荔枝不知跑死多少馬的意味。“物以稀為貴”,京城雞樅菌稀罕難得,加之皇帝太偏愛此物,以至于連正宮娘娘張皇后也沒有分享這一佳著的福分。
據(jù)說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躲在峨眉山上的蔣介石,常派專機來云南采購雞樅,并為他的美國主子辦過雞樅宴會??梢婋u樅身價,委實不菲。
雞樅的外形與一般蘑菇相似,但個頭之大,一般蘑菇皆不能比。它有一個粗壯的柄,高大、潔白,長尺許;碩大的傘,肥嫩、厚實,表面呈絳色。一朵雞樅,足可制作一碗佳肴。
新鮮雞樅在城市難以見到,即便是產(chǎn)地云南,也是如此。一方面是不便長途運輸,另一方面是生長有季節(jié)性,每年雨季才有。需求者多,供應者少,所以物稀為貴。
雞樅的生長,跟其它董類有相似之處:它生長在野外,每年七八月是云南的雨季,也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節(jié),也只有在雨季才能吃到這人間美味一一雞樅。“天陰下雨,雞樅破土;雷聲一響,雞樅生長”。上等的雞樅菌,最好在雷雨后的清晨采下,這時的雞樅菌最為鮮嫩肥美。有經(jīng)驗的采菇人甚至會選擇凌晨三四點鐘就進山,靜候著雞樅菌的身影浮出地面。摘雞樅菌不能用鐵器,只能用木棒將其四周泥土輕輕松一松,再小心拔出雞樅菌,一是保護菌絲,二是不可驚擾與雞樅菌共生的白蟻窩,為的是來年還能在原處收獲新的雞樅菌。原來這就是雞樅菌的特殊之處: 它不孤枝獨生,有一朵便有一窩,此次這里采,下次這里還有:今年此處出生,來年此處還長。雞樅土下,好像埋了一個"聚寶盆”,取之不盡,采之不竭。
汪曾祺對雞樅菌的肥美鮮脾念念不忘,對其生長環(huán)境亦暗暗納罕:“這東西生長的地方也奇怪,生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。為什么專長在白蟻窩上,這道理連專家也沒有弄明白。“現(xiàn)在人們已經(jīng)知道,雞樅菌與白蟻有著特殊的共生關系。蟻巢的溫度、濕度及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為雞樅菌抱子的萌發(fā)、菌絲的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。菌絲體穿出蟻巢上方的土層,在地表形成子實體一一雞樅菌。雞樅菌也為白蟻幼蟲的生長提供了營養(yǎng)和抗病物質(zhì)。自然界里有很多這樣相與共生的案例,彼此構(gòu)成一個小小的命運共同體,在優(yōu)勝劣汰、你死我活因而浸透了血腥和暴力的生物競爭關系之外,給了我們另一個更具包容性似乎也更道德的視角。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,難道不是一種更值得贊賞和期待的關系格局嗎?
隨著科技的進步,各種野生植物人工培育不斷獲得成功。蘑菇由野生變?yōu)榧疑缫褜崿F(xiàn)。但是,若叫雞樅轉(zhuǎn)為人工培植,大量生產(chǎn),滿足市場需求,恐怕難以辦到,至少目前不大可能。由于共生關系非常復雜,所以人工栽培雞樅的技術一直未獲成功。雞樅成“窩”生長,一窩雞樅少者一二朵,多者數(shù)朵或二三十朵,最多者有上百朵。雞樅出土后壽命較短,以出士當天的營養(yǎng)價值最高。
雞樅的最大特點和人們喜愛它的原因是”鮮”。這種天然的鮮味不可能調(diào)制出來,它是一種天然植物玄妙的本味,是天地凝結(jié)的精華雞樅,肥碩壯實,質(zhì)細絲白,集鮮脆爽嫩于一體,乃食用菌中的貴族。去皮后色澤與雞肉相似,口感獨特,有雞肉的特殊香味,清香中透著甘甜。
雞樅,吃法多樣,可單料為菜,也可搭配各種食材,可清炒、蒸食,亦可燉湯、油炸,還宜做餡包餃子,可塑性甚佳,都滋味清新,變化無窮。其中最最美味的要數(shù)油雞樅。油雞樅吃起來是人間美味,做起來卻是非常地辛苦。做油雞樅需要大量的雞樅,雞樅一多清洗就是個大問題,你需要用小刷子一朵一朵的刷凈雞樅身上的泥沙,不累得你腰酸背疼是吃不到這人間美味的。把清洗好的雞樅用手撕成細絲,找一口大鍋,用干煽的方式除掉雞樅身上七成左右的水份,然后放菜油,加干辣椒、花椒、八角、草果等香料慢慢浸炸,待雞樅炸至翻黑時撈出放涼即成。炸雞樅時,那誘人的雞肉香氣已經(jīng)饞得你忍不住咽口水,常常是雞樅還沒炸熟時就已經(jīng)用手往鍋里抓雞樅吃了。油雞樅,看上去不起眼,但一聞到那香氣就會愛不釋口!用來涼拌菜著、米線,或炒飯、炒米粉都誘人饞涎,菌香與辣香交纏,回味無窮。
雞樅性平味甘,有補氣健脾、養(yǎng)血潤燥之功效,可治脾虛納呆、消化不良、痔瘡出血等癥。雞樅做菜味道鮮美,能令人食欲大增,有健脾和胃的功效,而且它具有豐富的營養(yǎng)對人體有較好的滋補作用,是體弱、病后和老年人的佳著。雞樅有養(yǎng)血潤燥功能,對于女性也很適合。它還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,抑制癌細胞的作用,并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,對降低血糖有明顯效果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