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頭菌——餐桌上的“貴族”
中國人常說: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
頂好的東西向來會用山珍海味來形容,
物以稀為貴,
山珍和海味能在食物界地位優(yōu)越,
就是因為它們太稀少了,采集也很困難。
每到雨季,
云南人的餐桌上向來少不了一盤菌子,
在種類繁多的野生菌當(dāng)中,
青頭菌因口感細嫩柔軟,
香味悠長,讓它脫穎而出,
成為很多人的心頭好,
不論是招待貴賓,還是家庭聚餐,
都是一道引人垂涎的重頭菜。
食材的獲取,
尤其是稀有食材的獲取,
往往需要超常的辛苦付出和極具耐心的等待,
這樣的法則在地勢復(fù)雜的云南尤為突顯。
遠處是綿延的群峰峻嶺,
海拔在2000多米的針葉林和闊葉林交匯處,
土壤之上,
催生了一種不可多得的食材——青頭菌。
雖然已經(jīng)是七八月的夏季,
但是因為剛下過一場大雨,
深山里空氣顯得異常陰冷潮濕,
腳下的路也變的泥濘難走,
鞋子和褲腿早已被晨露打濕浸透,
搜尋的時間已超過半天,只采到兩朵米湯菌,
仍舊不見青頭菌的蹤影。
腳下是沾滿雨水和泥土的枯枝爛葉,
一旁的松針被其他采菌人翻得七零八落,
每天進山的采菌人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
挑個早點的時間進山顯得至關(guān)重要。
青頭菌的問世,
源于天地之間的種種機緣巧合,
只要能尋覓到一朵菌子,一米之內(nèi),五步之間,
亦能尋到另外一朵,
這是青頭菌的生長法則,
也是采菌人的撿拾之道。
青頭菌的生長極快,
一夜之間,
就能從剛破土長到打開傘冒,
潮濕的土壤為菌子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,
而沾了雨水的菌子,
腐爛得更快,保質(zhì)期也大大縮短。
為了趕在下一場暴雨來臨前回到家,
采菌人休整片刻,加快了尋找的步伐。
所有辛苦的付出總能獲得豐厚的回報,
滿滿一大背簍的菌子是對采菌人最佳的獎賞。
青頭菌肉質(zhì)肥美,
內(nèi)含豐富的蛋白質(zhì)、氨基酸和各種礦質(zhì)元素,
烹飪方法多種多樣,
素炒能大大提升菌子的鮮甜。
簡單的青花椒、辣椒段,蒜片和鹽調(diào)味,
大火爆炒七八分鐘,
一道素炒青頭菌就出鍋了,
新鮮的青頭菌并無特殊的氣味,
而炒熟后的青頭菌香味撲鼻,味道濃郁。
炭烤青頭菌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,
高溫讓菌子迅速脫水,
肉質(zhì)變得緊實,只需要簡單的用鹽提味,
最原汁原味的清香就能被激發(fā)出來,
控制好火候,不需要太久,兩面微焦,
便可食用,口感細嫩爽脆,口齒留香。
野生菌的對生長環(huán)境極具挑剔,
只有云貴川部分地區(qū)才能看到身影,
生長于雨季,
而今年的雨季比往年推遲了將近一個月,
上山尋覓了多次都是一無所獲,
直到這次大雨的到來,
才終于品嘗到了這難得的美味。



